作者:公培国
这几天的武汉新冠肺炎,反映出我国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还存一些不足,应予改进,具体如下:
一、 现有制度尚存的不足
(一)、群众有关意识不足
1、基本医疗意识不足
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,例如细菌传染与病毒致病的不同与防治,导致疫情来临时恐慌、失措等各种不稳定、处置失当行为的存在,甚至存在捐赠物资不符合医院要求的情形。
2、良好的危机处理意识不足
如物资的哄抢行为。
3、法治意识不足
缺少突发事件处理及传染病防治法方面的法律知识,有的网友不知道自己发现疫情可向国家专门机关报告,将有关信息通过朋友圈等方式扩散,导致自己面临各种处罚,先不论处罚合适与否,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,也使得疫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置。
(二)、法律规定不细化,导致操作性不强
1、预警机制规定不细化
导致疫情预警不及时,例如本次疫情恰临春节期间,武汉疫情预警不及时,导致500万人未经任何措施即在疫情爆发期间离开武汉,造成疫情扩散风险。
2、属地管理规定不细化
属地管理过程中,如何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实现对流动人口的隔离(例如酒店或者现有的医疗救助资源),怎样实现不同情形的隔离(例如疑似案例、接触案例),这些方面不细化,导致大范围人口流动情形下防治措施的缺失,存在交叉传染的风险。
(三)、疫情防治后好的经验未及时规定为法律,专业性处置措施缺失
1、国家与社会信息、监督沟通不畅
公民发现疫情信息、好的疫情处理办法不能及时传到到国家层面,造成不能及时发现疫情,错过疫情处理的黄金时间。
2、医疗储备不足
遇到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,国家、地区及医疗机构内部储备不足,导致出现疫情医疗物资紧缺,防治紧张。
3、重要产业不足
4、国际采购制度不足
应急情形下缺少国际采购制度,此次肺炎疫情恰临国庆假期,导致产量不足,又没有恰当的国际采购,导致医疗资源紧张。
5、紧急情形运输保障能力不足
其一是交通管制情形下,缺少防护情形下专业运输通道,其二,是缺少防护情形下专业的日常生活保障通道。
6、社会资源调集运用机制尚存在不足
例如不符合要求的医疗物资捐赠,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,也造成医疗防治人力资源的浪费。
7、利用国际医疗资源制度尚存在不足
导致不能充分利用国际上优秀的经验与医疗资源防治疫情
(四)、疫情过后针对性长效制度尚存在不足
1、有针对性的制度化体系化疫情防治体系上不足
如疫苗研究与开发制度缺失,基础流行病学研究、相关药品及试剂的开发的不足,本次新冠爆发,网上报道德国教授存在有关的抑制剂,而作为SARS疫情发生地的我国却不具备,不能不说是遗憾,此时,据SARS发生已经十几年。
2、未针对性的建立人民生活习惯改变制度
例如吃野生动物的习惯,本次新冠肺炎,原因又可能是吃野生动物导致,可能是相似疫情再次发生。
3、监管制度强化尚存不足
如野生动物交易监管疏松,动物交易市场卫生监管的疏松。
4、公共卫生事件后病情治愈人员跟踪制度缺失
有媒体报道治愈人员生活困难,有的存在心里方面的问题,不仅存在稳定因素,导致群众遇到公共卫生事件后不愿意接受治疗。
二、有关的改进建议
(一)、在日常及疫情防治过程加强医疗、危机处理与法治知识的宣传教育
各医疗卫生机关、医院、诊所、社区居委、学校、单位、新闻媒体应当在日常接触及工作中,加强对群众的基础医疗知识、危机处理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宣传教育,在具体的防疫过程中更要加强以上三个意识的宣传教育。
(二)、细化各项规定,提高各项规定的可操作性
1、细化疫情发现阶段预警预防制度
细化不同风险级别之下不同的信息沟通通告范围(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级别、临近省份或者城市、医护人员、群众),各级不同机构应当采取的通告、预防措施,及时发现、防治疫情,抓住处理疫情、防止疫情扩散的最佳时间,避免恐慌。
2、细化属地管理制度
细化流动人口的属地管理制度,细化流动人口的检测、接治机构、人员、场所,做到流动人口防疫的无缝链接,充分利用新技术完成流动人口跟踪;细化各种不同风险人群例如疑似、接触人员的不同处理方式,避免交叉传染;细化治疗费用与保险制度衔接制度。
(三)、完善各项专业性防治措施
1、完善国家层面与社会甚至公民间信息沟通机制
加强国家层面群众来信、来访、来电制度的完善。
2、建立各级公共卫生资源储备制度
国家、地区及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卫生资源储备制度,尤其是重要的N95口罩、具有一定生产周期的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储备。
3、对重要战略医疗产业进行保护
4、建立紧急情形下跨国采购机制
通过驻国外的使领馆、单位、公民进行紧急、恰当的跨国采购。
5、建立疫情情形下专业运输通道
日常建立专兼职运输队伍及培训;平时防护物资的准备;紧急情形下运输制度的建立;新技术条件下社会运输资源的运用。
6、建立疫情防治期间社会资源调集运用制度
通过统一专业的机构发布与处理疫情资源所需信息、物资转运,与疫情情形下运输相结合,具有一定公共性的单位资源的利用。
7、建立以我为主利用国际医疗资源的制度
建立国外优秀防疫人才专家库制度,加强与外国优秀人才的联系;建立传染病防治学术交流制度;建立疫情条件下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制度。
(四)、疫情过后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制度
1、建立常态化、体系化的疫情研究、防治处理体系
例如疫苗的开发;流行病学研究;相关药品、制剂的开发的常态化体系,不因疫情是否发生而改变,做到常备无患。
2、有针对性的建立改变人民不良生产、生活习惯的制度
加强良好生产、生活习惯的宣导、激励、惩戒制度,例如逐渐改变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。
3、强化公共卫生交易监管制度
如取缔不合格的野生动物交易;强化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防疫。
4、建立治愈人后续跟踪制度
保障治愈人基本生活,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,防范不利因素。
总之,防治疫情,应当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,做到专业与群众相结合,国家与社会相结合,国内与国外相结合,在充分尊重科学、依靠法律前提下,调动一切资源,防范与处理不利因素,在最有效率、损失最小情形下的取得疫情防治胜利。
来源:http://www.xiaozhenglaw.com/supply/73.html 发布时间:2020-01-29 00:00:00
相关标签: